最近,廣西北海合浦縣公館中學女生陳琪琪(化名)墜樓死亡一事引發廣泛關注。陳琪琪是名副其實的學霸:曾獲廣州市“三好學生”、“硬筆書法”二等獎和征文比賽二等獎;轉學回到家鄉合浦后,仍是全年級第一名,還擔任學校合唱指揮,英語能力也很出眾。然而,就是這樣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,卻在學校跳樓自殺。據報道,其身上有多處抓痕,生前飽受同學的打罵欺凌。
事發后,有人認為,陳琪琪之死反映了學校監管責任的缺失。的確,學校作為管理教育方,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。尤其是在解決陳琪琪遭受同學欺凌一事上,從媒體報道看,校方并未及時作出相應處理。
不過,類似校園欺凌事件并非個案。比如,在最近發生的陜西米脂傷害案件中,嫌疑人供述其曾是米脂第三中學學生,因曾在學校飽受同學欺負,于是心理扭曲,把憤怒發泄到了年幼無辜的學弟學妹身上。
一項對山東、河北中小學校園進行的調查發現,在小學階段,被霸凌者占22.2%,相當于每5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被欺負;初中階段,被霸凌者占12.4%,相當于每8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被欺負。由此可見,校園的霸凌現象已不鮮見。
當整個教育生態發生了某種變異時,問題就不是學校的監管責任是否到位那么簡單了。其中反映更多的是中小學教育生態的失衡,即學校過于追求學生成績,缺乏對學生在人文關懷、理想情操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引領。
毫不夸張地說,當今的中小學更像是一個羅馬競技場。無論是學校,還是家長,乃至學生,更多的是對考試成績的角逐和競爭。相反,人文情懷的熏陶以及培養學生對理想、信仰和情操的追求經常被忽視。追求目標過于單一,使得學生除了拼成績、考大學外,看不到更適合人生發展的另一扇大門。這種長期沮喪、壓抑乃至于充滿挫敗感的負面情緒,若得不到為人師者和家長應有的關注和正確疏導,久而久之,必然發生扭曲。校園欺凌現象即源于此。
談起當今中國的教育,人們更多的是關注高等教育,是爭當世界“雙一流”。其實,“萬丈高樓平地起”。沒有真正“雙一流”的中小學教育(一流的人文教育、一流的文化知識教育),怎么可能出現雙一流的高等教育?又怎么可能冒出雙一流的大師級人物(一流的科學大師、一流的人文學者)?
從這個角度來說,唯有破解中小學教育生態失衡問題,打破以分數論英雄的桎梏,才能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,也才能推動整個教育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。
轉載來自:(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)
|